马斯克有许多头衔,全球首富,特斯拉的CEO,SpaceX的创始人兼CEO,X老板等等。除此之外,他还是The Boring Company、Neuralink、人工智能Grok的等公司的关键人物。其中,特斯拉在汽车领域一家独大,其市值甚至一度超过了全球其他豪华车品牌汽车企业市值的总和。

说到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位创业狂人的野心和执行力。马斯克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特斯拉的市值一度飙升至万亿美元级别;SpaceX的多次发射成功,也让全球对私人航天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很多人都觉得他的头衔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仿佛每个领域都有他的一席之地。但细细想来,这背后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科技与创新不懈探索的真实写照。

然而,马斯克在美国政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他主导的“美国效率部”对联邦政府部门展开了一波大规模裁员,目标直指大幅削减政府支出。这些措施似乎是为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但实际上却触碰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弹和批评。特斯拉在俄勒冈州塞勒姆的一家特斯拉展厅遭到AR-15步枪攻击, 四辆特斯拉Cybertruck在西雅图被点燃、科罗拉多州的一家特斯拉经销店遭到破坏,波士顿附近的一处特斯拉充电站被蓄意纵火,导致超过六个充电桩被焚毁。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无风不起浪”,这种改革的副作用迅速波及到了特斯拉,不仅使得公司的销售数据受到冲击,连股价也出现了明显波动。

马斯克虽然出发点是希望推动更高效的政府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预料之外的连锁反应。特斯拉在这一时期的销售和股价都遭遇了不小的下行压力,不少投资者对此表示担忧。这场风波不仅考验了马斯克的领导力,也让外界对改革的实际效果产生了更多质疑。

2025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邀请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出任“政府效率部”(简称DOGE)负责人,以削减联邦政府冗员和开支。马斯克上任不足一个月,就迅速在至少19个联邦部门展开行动,甚至获取了一些部门的内部系统权限。

2025年2月1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各联邦机构在招聘和任命等事务上必须与马斯克领导的效率部协商,并启动大规模裁员。行政令发布数小时内,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数百名试用期员工就收到了解雇通知。马斯克以闪电般的执行力推动着这场政府机构的瘦身改革。

马斯克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著称,在企业领域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创建PayPal到掌舵特斯拉、SpaceX,他屡屡通过激进裁员削减开支实现盈利。

马斯克强调美国每年有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仅国债利息支出就已超过国防预算,削减联邦开支势在必行,否则“美国将面临破产”。他将硅谷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理念引入官僚体系改革:政府效率部以效率为唯一标尺,大刀阔斧精简各机构。这种“降本增效”付诸实施。首先遭殃的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员工数预计从逾万人锐减到几百人。接着,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教育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等机构都被列入裁员名单,各部门中负责多元化、平权和包容(DEI)项目的人员也面临清洗。这些前所未有的举措令联邦公务体系陷入混乱。

说实话,北美这边的政府机构真是“臃肿得要命”,效率低下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东升西降”这说法还真不无道理——不管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办事效率上,跟中国那种干劲十足、动作快的节奏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很多在北美生活的华人都表示,看到那一大堆人浮于事、审批流程拖拖拉拉的现状,真是无奈到极点。你要办个手续,往往得等上几个月;要在这边修条公路、建个铁路、搞个大型工程,每一步都难上加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这磨刀的过程实在是太磨叽,让人火大。

这种“降本增效”以及大幅精简政府机构的举措,显然对美国的整体发展是有巨大作用的。然而,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者,这相当于砸了别人的饭碗。

争议与舆论反应

马斯克这一通大规模裁员,让大家瞬间炸锅。很多人担心,这样一来公共服务就会大打折扣。政治圈火药味十足。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直言不讳地批评说,所谓的“效率部”根本就是个“未经选举的影子政府”,简直就是在恶意接管联邦机构。舒默质疑,马斯克一个私人企业家,怎么可能合法、透明地拿到这么大权力?民主党那边更是普遍认为,这种改革既没有国会的授权,也没得到民众普遍认可,完全是在踩踏民主程序。

当然,马斯克这边也有不少支持者。商界和部分政界人士认为,他这种敢于“砍掉冗员”、削减赤字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让美国经济更健康。那些财政保守派和自由市场派对他的魄力大加赞赏,有的分析师甚至预测,如果这次政治改革搞成功,不仅能让政府“瘦身”,降低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说不定还能提升马斯克的个人形象,进而利好特斯拉股价。有人甚至打趣道:“马斯克要是当上了‘政治CEO’,特斯拉的股票说不定能飙升!”

但眼下,反对的声音更是盖过了支持。各种工会、民间组织,还有不少退休人员,纷纷对特朗普政府或效率部提起诉讼,想通过法律手段拦住这波草率裁员。马斯克自己也是一边高喊选民投票支持政府改革,说他是履行民意;另一边又在X平台上抱怨说压力山大,反对声音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

这事儿也几乎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

CNN的报道,自从马斯克接管效率部、强推裁员政策后,不仅激怒了自由派和公务员,连不少投资者也开始担心,他那越来越大的权势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

《纽约时报》详细描述了现在政府部门的士气低落、效率受挫,直呼这是一场“官僚体系的地震”。

ABC和路透社联合报道中,则聚焦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3月1日,全国多个地方爆发了“反马斯克”抗议。纽约、亚利桑那、俄亥俄、加州等州的特斯拉门店外,竟然聚集了上千人,高喊着“滥权破坏公共服务,马斯克滚出政府”的口号。

抗议者们不仅在街头吵闹,还试图通过抵制特斯拉产品来表达愤怒。有些人甚至提议,把买特斯拉变成一种“污名化”的行为,借此打击这家公司的销售。

面对这么多的抗议和不满,白宫为效率部背书。白宫发言人哈里森·菲尔兹直言:“抗议不会阻止特朗普总统和埃隆·马斯克履行他们让联邦政府更高效、对纳税人更负责的承诺。”官方还补充说,马斯克只是个特别顾问而已,并非部长。官方的这一表态,显然是想平息大家对马斯克越权的担忧。但不少反对者认为实际上马斯克才是那个掌握裁员名单和预算大权的人。至于特朗普,他依旧高调支持马斯克,直言联邦政府长期以来臃肿得要命,需要商业智慧来做个彻底的改革。

说实在的,这局势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令人捉摸不透。就像老话说的:“事缓则圆”,未来如何,还得看时间给出的答案了。

特斯拉股价分析

马斯克的从政举措与特斯拉股价紧密交织。特斯拉的股票涨跌,最主要的因素不再是特斯拉汽车产品本身,而是政治因素影响。受特朗普胜选和马斯克进入执政圈消息的刺激,特斯拉股价一度大涨,最高接近460美元。2025年初效率部开始大刀阔斧的动作,出现了抛售特斯拉股票的风潮。

自2024年12月高点以来,特斯拉股价已下跌约45%,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仅在2025年2月19日至3月初短短两周内,股价加速下挫约17%。不少机构投资者和特斯拉高管纷纷减持,市场信心动摇。上周(截至3月1日)特斯拉股价又重挫13.27%,单周市值缩水1,544亿美元,跌幅在美国科技巨头中首屈一指。短期内悲观情绪占据上风

市场对于马斯克“身兼多职”看法不一。部分多头投资者最初憧憬他能利用政治影响力为特斯拉谋利,例如获取政府订单、政策优惠等。然而,事实并未如此发展。最新民调显示,高达32%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不会考虑购买特斯拉”,这一比例相比2021年的17%几乎翻倍。特斯拉在民主党占多数的“蓝州”市场品牌忠诚度也从72%降至65%。这意味着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转变正在疏远曾经核心的消费者群体,长远看可能削弱特斯拉的销售基础。

当然,也有激进投资者押注于“混乱中的机会”——如果马斯克能借机影响政策,例如获得更宽松的环保监管、自动驾驶立法支持,反而可能对公司有利。但当前看来,这类潜在利好尚未兑现,市场主流态度仍以观望和避险为主。

政策事件对股价的阶段性影响

梳理近期特斯拉股价走势,可以看到几次明显的政策相关波动。

1月下旬,效率部开始酝酿裁员的消息走漏,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显示资金提前消化风险。

2月初,USAID停摆、教育部裁员等重磅举措出台,当周特斯拉跌幅显著扩大。

2月下旬,效率部强制联邦雇员周报工作事件发酵,引发公务员系统混乱,投资者更为担忧,股价连续下探。

3月1日,全国爆发反特斯拉抗议,当天特斯拉盘前即跌超2% 。

3月10日,特斯拉股票一天暴跌15.43%,跌至222.15美元;

3月11日,川普表态支持特斯拉,将购买特斯拉,股票又上涨5%,回到2232美元。

这种负相关主要源于市场预期:马斯克投入政坛的精力越多,给予特斯拉的关注和领导就可能越少。同时,公众抵制情绪高涨可能直接冲击销量,从而影响公司基本面。这种联动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特斯拉正经历政策风险溢价

短期震荡之下,需要辨析政策事件对特斯拉长期价值的影响。特斯拉目前股价低迷部分受市场情绪拖累,更多是马斯克在推动美国政府机构改革导致的一系列争议。而这些一旦尘埃落定,优异的基本面将被重新认知。目前,特斯拉依然保持着全球电动车市场领先地位,其利润率和技术优势尚在,只要度过这段政治动荡期,股价可能逐步回归由业绩驱动的轨道。

综合来看,马斯克领导的效率部对特斯拉股价却是存在显而易见的短期冲击,大涨大跌已成常态,不过,从长期影响则取决于马斯克能否平衡好“治国”与“治企”两副重担

特斯拉的历史危机回顾

中国市场“刹车失灵”风波

历史上,特斯拉遭遇的危机已经不是一次二次了。比如特斯拉在中国也曾陷入严重的公关危机。2021年4月上海车展上,一名女车主爬上特斯拉展车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现场维权事件震惊全国。这起事件迅速引爆社交媒体,特斯拉起初强硬表示“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态度强硬引发大量批评。当时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刹车安全性的质疑陡增,网络上涌现大量关于“刹车门”的讨论。

在车展维权次日的美股交易中,特斯拉股价低开低走,一度暴跌超过6%,盘中跌破700美元关口,市值缩水约460亿美元。当然,现在再回看几年前的这些“刹车门”事件。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对涉案车辆进行鉴定,鉴定意见为:特斯拉车辆制动系统现时技术状况正常有效无故障,也无刹车踏板无法被踩下及制动效能下降的情况,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法院判决赔偿特斯拉的金额由一审的2000元调整至70000元。特斯拉车顶女被判道歉,为期3年的特斯拉刹车门闹剧收场。

德国环保人士纵火事件

2024年3月,特斯拉在欧洲也遭遇了一场极端事件。位于德国柏林郊外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遭到环保激进分子蓄意破坏:有人纵火烧毁工厂附近的高压电塔,导致全工厂及周边6万户停电,特斯拉被迫全面停产并紧急疏散员工。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此震怒,谴责纵火袭击是“恐怖主义行为”,要求警方全力缉拿肇事者。

这次袭击令特斯拉柏林工厂停工约一周时间,对公司产能造成直接损失。虽然特斯拉在欧洲销量占比相对全球不算太高,但此事象征意义重大——标志着特斯拉已成为一些极端环保组织敌视的目标。

马斯克本人对此强烈回应,称这些纵火者“要么是地球上最愚蠢的生态恐怖分子,要么是别有用心者的傀儡”,并敦促德国当局严惩肇事者。所幸德国政府高层明确表态支持特斯拉扩产计划,没有因抗议而设限,保证了工厂随后恢复运转。

其他危机事件简述

除了上述两大风波,特斯拉历史上还经历了多次危机考验。例如,2021年-2022年间多起自动驾驶(Autopilot)车祸引发监管调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展开详查,并曾一度要求召回部分车型。这些消息每每传出,短期内都曾导致特斯拉股价下挫3-5%。

再如,马斯克本人屡次制造舆论风波:2018年因在推特声称“考虑以420美元私有化特斯拉”被SEC指控证券欺诈,股价一日暴跌超10%;2022年收购推特引发投资者担忧其分心,特斯拉股价也曾在消息公布后一周跌去约20%。

此外,疫情期间上海工厂停产、美欧芯片短缺导致的交付延期等经营层面的挑战,也都对股价有直接影响。不过每一次危机过后,特斯拉都凭借业绩增长或马斯克的个人魅力重新赢回投资者信心。

历史证明,特斯拉的股价波动性较大,往往在重大负面事件时下跌显著,但只要基本面向好又能强势反弹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评估这些事件是否伤及公司长期竞争力。如果只是一次性冲击,往往提供了逢低布局的机会;而若暴露出结构性问题,则需警惕风险。

马斯克的自信

说真的,现在特斯拉所在的行业前景依旧非常乐观,尽管眼下风波不断,但从长远来看,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变革。各国政府纷纷定下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估计到2030年前后,电动车的普及率会猛增。这不光是政策推动,更是市场和技术双重发力。作为电动车界的老大,特斯拉有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未来市场份额很可能会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新能源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多障碍都被扫清了。特斯拉不仅仅停留在卖车上,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投入了巨资。马斯克多次强调,全自动驾驶(FSD)能为汽车共享和机器人出租车(Robotaxi)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根据ARK Invest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机器人出租车市场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要是特斯拉能推出一款成本低、效果好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他们说不定能占据市场一半份额。这意味着,未来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从单纯卖车扩展到“卖出行服务”,营收和利润双双跳跃。

而且,特斯拉在能源存储、太阳能和电力交易领域的动作也不容小觑。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电池和虚拟电厂的潜力巨大,像Powerwall和Megapack这样的产品为特斯拉开辟了汽车之外的新战场。再加上马斯克创立的xAI公司,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未来说不定还能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研发带来突破。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才是推动特斯拉长远增长的根本动力,眼下的政治纷扰迟早会被业绩和前景所掩盖。

说到信心,马斯克那“5年涨10倍”的豪言壮语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就在2025年3月初,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质问他“这周为股东做了什么”,他就霸气回应:“需要卓越的执行力,我认为特斯拉未来5年内实现1000%的收益是可能的。”换句话说,他坚信特斯拉股价在五年内有望翻10倍!虽然这话听起来挺夸张的,但正是在特斯拉股价低迷之际,这番言论更显得震撼市场。

当然,这种大胆预测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以前,马斯克也曾放出类似的承诺,比如2020年时的“年交付增长50%”承诺,经常有人调侃他在“画大饼”。不过这次的“10倍”论更引人注目,因为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一些乐观派认为这正是定心丸,他们相信马斯克绝不会让特斯拉沉沦,还在背后酝酿大动作提振业绩。

不过,乐观派也是一边倒。比如“木头姐”凯茜·伍德的ARK基金就长期看好特斯拉,预测到2030年,特斯拉股价有望达到数千美元;另一位著名多头加里·布莱克分析说,如果特斯拉真能在五年内实现盈利翻10倍,那么现在的股价其实被低估了,应该在700美元以上。

从风险和机遇来看,要想让特斯拉在未来几年腾飞,还有几个关键因素得注意:

首先,产品创新必须不断跟上节奏。新车型、4680电池技术突破、产能扩张这些都得按计划推进,否则销量和利润都难保。
其次,完全自动驾驶的研发和监管突破可能是决定性的“黑天鹅”。如果马斯克能在一两年内拿出靠谱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那么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质变。
第三,特斯拉还得妥善应对竞争和监管。如今传统车企和新造车势力纷纷入局,抢占市场,而各国政府对自动驾驶、安全事故和数据隐私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公司得确保合规运营,避免被重罚或形象受损。
最后,马斯克个人的领导力和精力分配也是个关键问题。他现在可谓是身兼数职,不仅忙社交媒体、搞太空探索、还有脑机接口等项目,很多投资者都担心他能否把更多精力放回到特斯拉上。如果他能专注于产品和技术,市场信心肯定会大大提升;反之,要是他继续在公众视野中搞些政治秀或引起争议,特斯拉股价可能就会受到拖累。

总的来说,特斯拉未来既充满了巨大的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正如老话说的:“高处不胜寒”,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咱们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结语

正如马斯克所言,实现爆发增长需要“出色的执行力”。对于特斯拉而言,唯有在产品、技术和运营上继续证明自己,才能消解外界杂音,赢回资本市场的信任。马斯克豪言未来5年股价涨10倍,这其中有雄心,也有哗众取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过往的带领下,特斯拉曾多次化险为夷、创造奇迹。如果他能妥善平衡好政府改革者与企业领袖的双重身份,把政治冒险转化为公司发展的助力,而非拖累,那么特斯拉的长期前景依旧值得期待。

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冷静评估风险与机遇,既不要被短期恐慌裹挟,也不能盲目迷信乐观预期。在巨人的光环与争议下,特斯拉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其股价走势也将继续成为时代变革的一面镜子。

随着风波逐渐平息,我们或许会更清晰地看见:究竟是政策的阴霾阻挡了特斯拉的阳光,还是技术的朝阳终将驱散眼前的迷雾。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5/5 - ( 1 vote )

了解晨飞博客作者

晨飞,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是一位专注于北美跨境创业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名资深博主。他在2014年创办了“晨飞博客”,并将博客写作与跨境商业相结合,探索内容营销的可能性。几年前,他凭借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文案作家的身份,通过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项目成功获得永久居民身份,成为靠写博客实现移民加拿大的第一人。

晨飞擅长WordPress开发和网络营销,曾帮助北美许多合作伙伴撰写高质量的内容推广产品和服务。同时,晨飞也是专业税务人士,具有美国国税局PTIN报税员资格编号,熟悉北美商业运作方式与税务合规策略,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和理解读者和用户的需求,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实际的帮助,避免走弯路。详细了解晨飞的故事